
(上图:乾隆行猎图)
文/苑柍
“康乾盛世”,不仅让满清统治者引以为荣,认为这是大清得民心,国家兴盛的必然,而且直到今天也有人倍感荣耀,说这是中国曾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标志。然而,清朝即使当时再富强,不也后来颓废,既不能抵抗外敌侵略又不能获得人民支持,最终灭亡了吗?
清朝的亡国之君是溥仪,1908年,3岁即位登基,到1911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。在他之前,慈禧主政47年,由于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没有实权,所以不应把亡国的责任让同治、光绪来背,而慈禧的责任显然更大。
制度腐朽才是满清灭亡的根本原因。清朝的制度,不仅造成了整个官僚机构的封闭自大和奢侈浪费,而且无法选贤任能,既不容易选出太多能臣又不能选出合格的皇帝。咸丰死后,从同治(6岁)到光绪(4岁)到溥仪(3岁),都是几岁的小孩子登基。一个国家,长期由一个女人说了算,两代皇帝成为摆设,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少有。而她变成兰贵人、贵妃、太后和老佛爷的过程,也是这个国家一步一步走上失败灭亡,越来越没法挽救的过程。
其实,从康熙晚年,腐败就已经兴起。虽然后来经过雍正厉行节约和锐意改革有所遏制,但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的繁荣,奢侈之风又重新抬头,上行下效,愈演愈烈。乾隆好大喜功,为粉饰太平,不惜花费巨金,举办各种庆典。庆祝太后60大寿时,从西华门至西直门,沿街五千米搭设彩棚,悬灯结彩,鼓乐喧天。广东进献的翡翠亭,占地二三丈,屋瓦皆以孔雀尾为之。铸一套编钟,耗费1.35万两黄金。乾隆六下江南,游山玩水,沿途接驾送驾、进贡献礼、大兴土木,豪华与排场更是空前。皇上带头奢侈腐败,官吏们也一级一级奢侈腐败。他们为了讲排场、比阔气,接力摊捐派差,从中贪污受贿、敲诈勒索。自皇上而下,文武百官皆过着灯红酒绿,纸醉金迷的生活。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年,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,人称“阿财神”。汉族官宦豪族的奢华也大同小异,湖广总督毕沅死后,陪葬珍宝多达200多件,其中一串朝珠就用了108颗翡翠、5颗红宝石、4颗大珍珠。

“康乾盛世”产生的最大贪官是和珅,在乾隆的信任和庇护下当政20多年,私财达到了富可敌国程度。他聚敛的财富,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,超过了当时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。乾隆死后十五天,嘉庆帝赐和珅自尽。也是在乾隆时期,卖官鬻爵达到了顶峰。这些花钱买官的人上任之后,当然要疯狂搜刮民财把买官的钱再捞回来并有赚头,所以才出现了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歌谣,描述大小官吏上任时两手空空,但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,浩浩荡荡。
然而,官场腐败明明已经非常严重了,可乾隆却还继续装聋作哑,粉饰太平,并拒绝劝谏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礼部侍郎尹壮图上书,指出吏治之坏,劝谏乾隆着手整顿。可乾隆看完奏疏后大怒,竟以“挟诈欺公,妄生异议”罪判尹壮图斩立决。后来,乾隆又想到这样处死尹壮图可能给他留下忠谏的美名,又免去死罪,给予降职处分。既然忠贞建言反而受到惩处,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敢提意见,要求反腐败了。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,他总结的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、少说话。连“康乾盛世”的治国水平都如此糟糕,鸦片战争怎能打得赢?

政治腐败导致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,是必然的。八旗兵入关时所向披靡,但到了乾隆后期,已经习惯了安逸,战斗力大大削弱,朝廷再有战主要得靠绿营兵。而绿营兵在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也很快腐化了,作战力迅速下降。由于八旗和绿营都因腐败而退化,丧失了战斗力,到白莲教起义时,朝廷不得不主要利用乡勇和团练来进行镇压。从嘉庆元年(1796)开始的这场白莲教起义,席卷湖北、四川、陕西等5省,让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,历时9年,耗银2亿两,才勉强扑灭。
白莲教起义剥开了“康乾盛世”的外衣,暴露出大清王朝腐朽和虚弱的本质,成为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从此,清朝陷入了武力削弱,不能御侮,和财政捉襟见肘,不堪重负的恶性循环。